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如果你有空可以去讀讀那些被刻上的字



我想像將來的自己在嘗試描繪愛丁堡時的心情
就發現敲下鍵盤不再像是自己所想的如此困難


這是個值得紀錄的一天我想,而它剛好是星期六。

看了Adrian Brody的新片detachment於filmhouse

如此簡單的事件可以輕易的成為記事本上的一段,但卻因為其中所連帶出的內容,
帶出了一股強大力量就算在我紀錄下這樣的感受後仍不能完全抒發。
簡介是這樣寫的,一部關於美國青少年教育如何走上歧途,並運用此片來探討這樣的問題。
Adrian Brody擔任主角兼producer,這樣的電影給了許多不同的問題一個答案。
被強暴的青少女最後流落街頭   錯認討好男人的方法即是滿足其慾望並且成為娼妓 
最後受到飾演老師的adrian照料才重新對自己感到希望或是安全  
喜歡攝影的胖女孩的才能因為她的外表而被忽略    最後選擇自殺  
被家人忽略,學生排斥的男老師每天都在學校操場的一角抓著鐵網對天無聲吶喊
他期待被看見
叛逆的黑人學生將所有過錯推卸於種族歧視上
對於教師舉止的規定成為無法動搖令人窒息的框架  對於自己天天相處與接觸的學生只能有精神上的關係 

片中對於george orwell的1984 有極大推崇,從小說裡doublethink = to deliberately believe in lies while knowing they are false. 
對於這些媒體所傳送出來的訊息,人們不再抗拒而全面接受,所有人在自由經濟的幻想下被緊密的控制著,但卻深信不疑。

電影中那個胖女孩死前的自錄影像說著:自殺是所有問題的最終答案。我想了想,邏輯上還真是沒錯,儘管我懂自殺是如何不負責任等等的話還有傷害自己就是傷害愛自己的人。
卻還是不得不說如果將“我”看成一個單一個體來說,消滅的當下就無法連結到未來。
只是事實上人都被生入一個既成事實的社會中,從出生下來就一直不斷的建立著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會因為一個‘我’的終結而停止。

看完後正好散步到墓園,這樣的墓園從19世紀就一直存在著在愛丁堡的市中心。
所有的墳墓上都遍佈青苔,有些墓碑已經倒塌,卻也不像是疏忽管理的樣子。
走過所有在墓園裡合照的觀光客群們,看這這些人興奮地在墓園裡合照,想到這些人因為對於被埋葬的人無法存有任何感情,所以才帶著笑容。但如果是在自己親人的墓前,哪怕是照片,就連嘴角上揚都感到無比沈重。
於是我經過時特別讀了這些墓碑。
有些墓碑只註名死者過世日期,有些也注明出生日期,還有歲數,誰立的墓,誰又葬於這裡。想想於各種書寫的動機裡,除了回顧過去,紀錄當下,期許未來這三個時間格式,似乎都不能逃脫於一種對於未來的期盼或者是
大部份的墓都立於1818年,查了查維基百科想看看為什麼所有人都死於同一年,又葬於同處呢?查到了瑪莉雪萊於此年出版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而愛蜜力勃朗特(咆哮山莊作者)於此年出生。

Susan Hiller的裝置作品monument,將英國公園長凳上的紀念碑文給拍攝下來,並且以自己的聲音來述說一段又一段的碑文以及上面所闡述的事發原因。有些人死於火災,有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的消防員,也有為了救狗而衝到車前的人們,有早夭的嬰兒。在照片前的長凳上有個耳機,觀眾們必須要能夠在人群前戴上耳機,進行‘聆聽’這樣私人的舉動。Monument這個作品表現了充斥於社會中的英雄主義,因為死亡而被歌頌成為英雄,因為成為記憶所以開始被珍惜,被以文字或影像及物質的方式重現這人的存在。

在受訪的時候Hiller提到當她在公園拍攝這些碑文時,許多人正坐在長凳上野餐或是聊天,因為注意到她拍照的行為而轉身讀了身後的文字。之後便頻頻發出‘阿!多可怕阿!’等其他感歎字眼。但是這些文字在拍照行為發生前對他們來說卻是完全隱形的,不被注意到的。

Susan Hiller 'Monument' 


我想想到底detachment中所提出的問題能不能找出原因,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許多專家社論都喜歡用的開頭句)但是想想這樣子的情況似乎不太能用原因和結果這樣的推理法來理解。片裡的青少年們似乎都因為藉由對另一方釋放出負面的能量,像是批評或者是暴力。將接收到的挫折傳送出去似乎就能好過一點,但是因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只能一直重蹈覆轍。
Detachment裡聆聽與關照的元素一直在我心中徘徊不去,像是墓園裡所有埋葬的情感跟記憶因為陌生而不被察覺。公園長凳上的頌德文字因為稀鬆平常而被忽略,如果這樣的關係沒有被建立,就算一邊掙扎的再厲害,就像是在遠方距離兩百萬光年的星球在不斷爆炸與融合般經歷自己的世界末日,但是不被慾求的主體察覺。

納柯博夫所說的自己,私人的悲劇,我能夠用在這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