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kle Twinkle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___性,___的___性。
今日拜讀了幾位台灣藝術評論者的作品,以及剛好在雙年展開幕隔天聽見的研討會。
在這些文字當中不時聽到『當代性』『辨識性』『陰性』等用字,但是卻留下一個急促的定論之後馬上出發到下一個句子。
這些名詞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或者是我到底該如何判斷這樣的描述?在上下文無法找出的脈絡被以名詞作結。
這樣的溝通可能有極大部份被以囫圇吞棗作結,如果精煉的文字成為堵塞表達,或傳意的目的,再多麼的精煉依舊成為無用的費字,難以吞嚥的文字是否將不再是傳達智識的工具,而也不免地成為廢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