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後現代postmodern
人文隨談 - 後現代主義是產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心態,一種社會文化思潮,一種生活方式,旨在反省、批判與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即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已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與其所繼承的歷史傳統,提倡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於形式與不追求固定結果的自我突破創造精神,試圖為徹底重建人類的現有文化,探索盡可能多元的創新道路。
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實踐,也是一種反傳統的策略遊戲,是對西方文化所經歷的整個路程的徹底反思,是對歷史上已經完成了的各種「啟蒙」的「再啟蒙」:其根本訴求,是在摧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尋求思想上與生活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達到精神活動的最大自由,達到他們所期望的不斷超越的目標。然而他們不斷超越的目標本身,又是在不斷更新中被改變,嚴格地說,他們的超越活動並沒有固定的明確目標。從這個意義上,後現代主義本身是一個正在成長、並不斷更新的當代思潮與社會文化實踐,它是以不確定性作為基本特徵的。
王嶽川 - 後現代主義是資訊時代的產物。隨著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電腦和資料庫的廣泛運用;科技高視闊步導致了合法化危機(利奧塔德)。這一狀況反過來深刻地規範著 人類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模式,導致一種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的極端傾向。生命的意義和本文的深度同時消失,消費意識的滲透使自然與人類意識這兩個領域日益商品化。從此,後現代文化與美學浸漬了無所不在的商品意識,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對立在此歸於失效,商品稟有一種“新型”的審美特徵,而文化則貼上了商品 的標籤。複製、消費和平面感成為後現代文化的代碼。
相關學科:現象學,解構主義,達達主義,抽象主義,立體派
後現代藝術:
Google search:
後現代藝術:
Google search:
Francis Berry, Whimsical Entropy: Love and Art, Watercolor, 14" x 20", 2007 |
Jackson Pollock, Number 32,1950, 8 ft 10 in x 15 ft (269 x 457.5 cm), Enamel on canvas |
|
後現代建築Postmodern architecture -
Google search
相關網站:
後現代主義簡介: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postmodernism/intro_chinese.html
後現代主義與當代繪畫: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1/15/content_7018725.htm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http://www.wretch.cc/blog/JOLIHI/14597739
後現代主義筆記:http://www.atlas-zone.com/think/talk/part_1/literae2100.htm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The secret of architecture -THE WONDROUS FLITTING OF THE HOLY HOUSE
Interior: remaking thing, alternation of old things. reinventing.
Chinese whisper : not to be creative, just imitate what you hear,repeat it, but turn out to be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results.
Remade it, and haunt it down.
Myth: you remake it to give somebody else. Something that doesn't belong to you.
Roman Cathedral: Arch ( Simple, plain) Ex: Gloucester Cathedral
Fan vaulting ---> tiny arch

Holy house: 30' long ; 30' wide [genetic code]
By copying their masters (each generation) --> extraordinary happening.
Chinese whisper : not to be creative, just imitate what you hear,repeat it, but turn out to be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results.
Remade it, and haunt it down.
Myth: you remake it to give somebody else. Something that doesn't belong to you.
Roman Cathedral: Arch ( Simple, plain) Ex: Gloucester Cathedral
Fan vaulting ---> tiny arch
Holy house: 30' long ; 30' wide [genetic code]
By copying their masters (each generation) --> extraordinary happening.
Ex: little red hoop, Berlin Wall, White house ( change every 5 years with the owner alternation)
Continually reusing what existed before. --> retell the room of different meaning
Building --> mythical
Good stories --> No author
--> Take part of truth but twisted the story itself.
Naple --> Crib
Sewing mashine is a bastard child of bicycle.
在趨勢一直告訴我們不斷創新時,看待過去歷史的發展,追溯到各種物件的原始(year zero)可以幫助自己更加創新。
可以說是沒有甚麼物件是完全原創的,我們接受前人的智慧,有如各個領域的master一樣,傳授給他們的弟子 之後每一個世代的弟子,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大師。
在不斷的重新使用各種知識或者說是前人所留下的遺跡(故事,建築空間...) 的過程中,我們重新創造自己 重新給這個空間意義 。
拿巴黎的十月革命來作例子 當他們毀壞革新之前的所有建築與制度之後 他們會發現之後重新建造的事物 幾乎是按造先前的例子來再度建造。
against innovation --> tracing the story backwards --> year zero --> building myths --> a game of chinese whispers --> we all build myths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It's all about timing.
其實突然想想分手的藝術不只在分手時讓自己安全
在分手之後還能夠讓對方願意與你保持朋友關係
而是分手的時機
當你開始意識到你必須要分手,當所有的缺點變得無法忍受
你情人的眼睛已經無法美化一切
所有以前看來可愛的小事變得愚蠢而不能忍受
那些你曾經覺得能夠激發母愛的行為
開始變成不成熟的行為 各式各樣的對話都有可能成為一次爭吵的起點
將過去所有醜化之危機
將所有相處時間花費在爭吵之危機
一舉一動都將成懷疑之危機
開始厭惡自己之危機
心靈開始封閉之危機
開始無時無刻想到分手時
就是需要分手了
這時無法將時間展成平面來看
以線性來說是倒是非常現實了
你花了多少時間自欺欺人 花了多少時間在厭惡自己與忌妒他人
儘管我們可以說是經驗 或是戀愛的一部份
但是事後想想 那些負面的情緒其實可以免去
如果當初能夠更認清自己 能夠更不害怕孤獨 能夠更喜歡自己
一切會不一樣 可能會好一點 (時間上)
在分手之後還能夠讓對方願意與你保持朋友關係
而是分手的時機
當你開始意識到你必須要分手,當所有的缺點變得無法忍受
你情人的眼睛已經無法美化一切
所有以前看來可愛的小事變得愚蠢而不能忍受
那些你曾經覺得能夠激發母愛的行為
開始變成不成熟的行為 各式各樣的對話都有可能成為一次爭吵的起點
將過去所有醜化之危機
將所有相處時間花費在爭吵之危機
一舉一動都將成懷疑之危機
開始厭惡自己之危機
心靈開始封閉之危機
開始無時無刻想到分手時
就是需要分手了
這時無法將時間展成平面來看
以線性來說是倒是非常現實了
你花了多少時間自欺欺人 花了多少時間在厭惡自己與忌妒他人
儘管我們可以說是經驗 或是戀愛的一部份
但是事後想想 那些負面的情緒其實可以免去
如果當初能夠更認清自己 能夠更不害怕孤獨 能夠更喜歡自己
一切會不一樣 可能會好一點 (時間上)
訂閱:
文章 (Atom)